踏过科研长路,坚守育人初心

——记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电气学院陈国初教授

    欲造国之栋梁,不畏山高路遥。“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就要热爱科研、坚守科研,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始终对教书育人怀有赤诚之心”。从教近30年来,陈国初坚守科研一线,潜心攻关,久久为功。他对课堂有着极高的要求,致力于将最新成果展示给学生,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他反复琢磨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带领学院聚焦发展,突破重围,顺利通过工程认证、拿下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博士培育项目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点申请等,他坚信“只要认定目标,万事皆有可能。”

 ——题记

 

平易近人、谦逊低调、谦虚自信,总是喜欢面带微笑地倾听是他;热爱科研、大胆创新,对于教书育人始终怀有赤忱之心,甘做一名热爱科研的教书人也是他。他就是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院长陈国初教授。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潜心科研,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他先后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及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Processes》《Measurement and Control》等发表学术论文 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倾注心力 做科研要“细火慢炖”

科研的道路只能勇往直前。在海上风电研究领域从近浅海走向深远海的大势下,深远海正逐步成为风电产业新的“角斗场”。2017年,陈国初带领团队在深远海大型风电设备检测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整个大型风电测控平台价格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陈国初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本只有几百万元,是国外成本的1/10。例如一个底层控制器系统来说,进口国外设备需要几百万元,而自行设计的平台只需要几十万元。陈国初教授团队坚信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为了研发出高速、稳定的多通道测控系统,陈国初教授团队花费多年时间不断地与团队沟通、磨合,而真正把这项技术变为现实则需要更长时间。做科研就需要“细火慢炖”,技术从无到有,让人喜悦,但过程很煎熬。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咬牙坚持。

教研互动 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做科研的目的是回归课堂。陈国初教授会将自己的科研经历运用于课堂。当讲到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时,他会将自己在风电领域建模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糅合进去;在讲智能控制时,他会将自己多年来在微粒群优化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他将自己研究的实例进行分解,结合自己编写的程序,给学生们详细分析各种优化方法的工作原理、算法流程、实际应用及发展动态。他说:“高校教师只有开展科研,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实例作为课堂案例,教学才会有生命力,课堂内容才会实在,才能更好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陈老师的课,永远充满着趣味和挑战”,他的研究生自豪且崇敬的脸庞诠释了一名教师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他主持上海市重点教研教改课题1项、市重点课程1门,并取得良好成果和引领示范作用。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发表教研论文8篇;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市优秀教学研究课题1项、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

突破重围  在机遇中谋求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也是学校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实际上,申请专业认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2015年,电气学院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申请专业认证,由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过程了解有限,第一次的申请以失败告终。之后学校领导和电气学院高度重视,陈国初院长带领大家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不断提升,为申请专业认证不断努力。陈国初回忆起第二次提交申请时,正值寒假,校区的水管都冻裂了,但是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还和他们聚在一起,多次讨论专业认证的问题。付出终有收获。 陈国初院长也是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这次专业认证,他自己也从门外汉也成了专家。近年来,陈国初带领学院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深耕电机电控一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主导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博士培育项目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点申请已公示,产教融合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